close
【昨天的台灣歷史】那個遙遠又陌生的年代!
sophist4ever2010/07/14

是說最近遭遇到了人生中的變故與低潮期,而閱讀一直就是我轉移人生壓力的方法,因此終於開始閱讀入手了一時間的「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與「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這兩本書。曹永和先生的這兩本大作,談了許多台灣在清領時期之前的歷史,令人意外的是,自認為對台灣史不陌生的我,在讀完曹先生的文章後,竟然有種很微妙的感覺,彷彿在閱讀的是某一個遙遠的島國故事,那不是我過去所認識的台灣。

因為曹先生筆下的早期台灣,是東亞的重要貿易轉運站,是投機者的樂園,是海盜、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中國漁民、台灣原住民競相爭奪的地方。在日本陷入戰國時代的大混戰後,許多無主浪人轉而投身於海洋上的冒險,在東亞航路上經營著半商半盜的貿易與掠劫事業。這也就是明朝中葉後,中國沿海倭寇之患的由來。明朝政府對於這樣的襲擾,是採取相對保守的對應辦法,這原因有很多,包括明朝之葉之後國力頹圮,同時北方之患仍重,無力它顧。過去鄭和下西洋花費過鉅,讓明朝政府極不願意再經營海上事業。加上中後期的明朝政府無力顢頇,天災人禍不斷。這都讓明朝政府選擇用消極的禁海令來解決倭寇襲擾的問題,而不願意積極的發展海上武力,主動出擊清剿這些海盜。

但是「靠海吃海」是沿海居民謀生方式,禁海令根本就無法阻止中國沿海居民繼續從事捕漁業與海上貿易。禁海令只是讓沿海的漁業從檯面上轉到檯面下,讓海上貿易變成地下走私。結果在禁海令之下,許多中國漁民偷偷轉移陣地到澎湖與台灣,海上走私客為了逃避查緝,也以台灣為貿易轉運基地。更進一步說,明朝政府為什麼要防範海盜襲擾,卻會發佈禁海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明朝政府也心知肚明,這些日本海盜就是與很多中國海上走私客、漁民勾結在一起。不止平日互通聲息,海上走私客還為這些海盜運送劫掠而來的貨品,漁民賣給這些海盜食物飲水與日用品,甚至像李旦、後期的鄭芝龍,最後索性自己下海去幹海盜。結果就是禁海令越禁海盜越猖獗,漁民不斷挺而走險出海非法捕漁,商人變成走私投機客,然後紛紛與海盜們勾結在一起,掠劫中國沿海地區。

那是個無法無天,世界各地冒險者齊聚的樂園,商人與海盜不分,在藍天下一起競逐貿易利益的海洋時代。荷蘭人眼紅葡萄牙人佔有澳門,已經開始從中國買入生絲,賣到日本賺大錢,因而佔領台灣南部,希望也能拓展貿易航線,順便有空時搶奪葡萄牙人的貿易船。那時控制菲律賓的西班牙人,也很擔心荷蘭人搶奪他們的貿易船隊,為了保障對日本的貿易航線安全,決定從菲律賓的馬尼拉,派出艦隊進佔台灣北部。結果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就此結下新的樑子,為了在台灣的地盤展開爭鬥。當過荷蘭東印度公司翻譯的鄭芝龍,不久後索性自己下海當海盜,建立了自己的武裝船隊,並與荷蘭人結盟,一起進行海上貿易,當然也還是繼續洗劫別人的船隊。沒有多久,通曉多國語言,也熟悉海上貿易,更得日本海上浪人之助的鄭芝龍,就變成橫行東北亞一帶海域的超級海盜頭子。不僅明朝政府拿他沒輒,連荷蘭東印度公司都不得不買他的帳。鄭芝龍除了擁有自己的海上武裝艦隊與貿易船隊,任何人想在這片海域上平安作點生意,都得花錢大跟他買通行證。

鄭芝龍的小名叫一官,因此他的船隊又叫「一官船」,這些一官船航行於日本、朝鮮、台灣、中國沿岸港口、馬尼拉等地作生意,沒有人敢惹,為鄭芝龍累積了巨大的財富,真正是叫富可敵國。明朝政府在無法清剿之下,只好招安鄭芝龍,鄭芝龍從亦商亦盜的海商集團,搖身一變又擁有了官方的身份。這個鄭氏海上集團掌控海上交通線多年,連之前的老夥伴荷蘭人,想直接在中國沿岸登陸建立通商據點,都讓鄭芝龍給打跑了。同時鄭芝龍還利用官方身份,反過來要「清剿海盜」,其實就是明正言順的把他在海上的海盜同業全部打垮。在那個時代,台灣海峽是海盜集團與西洋強權在分而治之,台灣島上是原住民酋邦、中國商人、各地海盜、荷蘭人、西班人一起雜居的國際社會。日本則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先攻擊了朝鮮,並且也圖謀攻打台灣,以取得海上貿易中繼站,只是在朝鮮之役受挫後,被迫放棄這個計畫。

鄭芝龍的霸業在清兵入關,明朝政府敗退到南方時達到頂點,因為有錢有權還有武裝兵力的鄭芝龍,成為了南明政權的最大支柱。在那幾個月裡鄭芝龍是南明政權的救世主。只是形勢比人強,剛剛南下的滿清八旗兵強馬壯,南明政權再怎麼樣也不是對手。鄭芝龍當初被明朝政府招安後,事業重心與財富大半轉移到陸地上,這使得鄭芝龍最後無法拋下一切回到海上,因此也決定降清。他的兒子鄭成功則繼承父業,帶著從海盜轉職而來的軍隊,毅然出海,再幹回老本行。當時鄭成功有二個打算,一是前往台灣,這是他們過去當海盜時的老巢之一,可算是熟門熟路,但是台灣當時大半被荷蘭人所控制,登台勢必會有一戰。另外一個選擇是攻打菲律賓,但是這又是西班牙人的地盤。鄭成功在抉擇時,得到重要情報,就是因為滿清入關,中國內部陷入大混戰,貿易出口大不如前,過去利用台灣當轉運站的航線,經濟利益已大不如前,西班牙人最早縮減在台灣北部的駐軍,結果被荷蘭人趕走,但是連荷蘭人駐台灣的軍隊數量也比全盛時期減少許多,這讓鄭成功鐵了心決定先攻打台灣,再徐圖菲律賓,而這也讓台灣成為了鄭氏海上集團的新據點。

鄭成功圍困荷蘭人年餘,才與荷蘭達成停戰協議,荷蘭人願意撤離台灣,鄭成功則擔保他們安全離開。但是鄭成功卻沒有能活著帶領大軍繼續南進菲律賓,就死於台灣了。鄭經繼承了這個海上集團所建立的台灣政權,在清初仍然採取禁海令時,繼續壟斷海上貿易,橫行海洋。在鄭經的經營下,那時的台灣是東亞貿易航線的最重要地點,北到庫頁島、日本,南到印尼、馬來西亞,各個港口裡都可以看到懸掛鄭氏旗幟的武裝貿易船隊在忙碌的作買賣。這為台灣的鄭氏王朝賺進鉅額財富,這不止讓鄭氏政權能建立更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與陸上的清廷政府分庭抗禮,同時為了增加商品的生產,擴大出口的利潤,鄭氏政權不斷加強擴展在台灣墾殖事業,也讓台灣進入了第一次有系統的大規模開發中。

當然,這一整段歷史與我們熟知的「陸上史觀」有很大的不同。過去我們所受的學校教育,給予我們的歷史觀念,側重在於明朝政府如何在北方抵禦邊患,最後明朝內部為什麼發生李自成之亂,清兵又如何入關取得政權,最後滿清王朝平定三蕃之亂,隨後佔領台灣。但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台灣的人,卻從來沒有機會從台灣的觀點,來看這一段海洋貿易競爭的時代。歷史從來沒有對錯,發生過的事就是發生過。鄭芝龍就是幹海盜起家,建立了鄭氏海上武裝集團,也因此成就了鄭成功的台灣政權。在過去台灣被視為無主之地,是非法漁民、走私商人、中日海盜、西洋強權競逐的貿易中繼站,這也是鐵一般的事實。如果今天硬要利用歷史課本與考試,再將那套唯我獨尊的「陸上史觀」灌輸到下一代學子的腦中,那只能說這些人真是作賤專業,視歷史教育為政治手段的心態,還真是千年不變。而且偷偷摸摸的行徑,被媒體揭露時還氣極敗壞的嘴臉,還真是讓人見識了中華文化最精妙的一面。

□ 〔 資料來源: 假圖天國 | 引用網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ow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