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rninglewis2010/04/20
聯合報近日有報導一篇:經濟學人:台灣是國家 且很重要

全世界究竟有多少國家,是一個很難找到正確答案的問題,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報導,這是因現今國家定義極其模糊混亂。文中以台灣為例,指出台灣不但是個國家,且是重要國家,儘管台灣在外交承認上明顯居於劣勢。

上網申請美國免簽證入境,填寫居住國家選項時,美國國土安全部提供的選擇有251個,但網民登錄Hotmail時,「國家/地區」的選擇有242個,顯然政府與民間的國家定義有別,才會出現不同數字。

國土安全部列出的選擇,有些明顯不是國家,比較像國家的反倒付之闕如,例如隸屬挪威、位於南大西洋的波維特島被列為國家,而宣布脫離喬治亞獨立的南奧塞梯亞、阿布哈西亞卻不見於清單,獲得65國承認的科索伏及80餘國承認的西撒哈拉也沒被單獨列出。

報導說,在替國家下定義時,常出現例外、破格的例子,讓定義難以成立,如「外交承認」這個定義就不適用於台灣。冷戰初期,多數國家承認台灣(自由中國),孤立大陸政權(赤色中國),現今則是完全相反。

經濟學人說,儘管承認台灣的國家減為23國,且多數是貧窮小國,但台灣「不僅是一個國家,且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台灣使用令中國滿意的「中華台北」名稱,成為「亞洲開發銀行」與「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且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一些小組的觀察員,且台灣於全球設有近100個「貿易代表處」。

若是外交承認無法成為一國的定義,以發護照的能力或是領土的實質控制為定義,能成為國家定義嗎?問題在於正當性、領土的實質控制、簽發文件能力不一定並存。不願承認科索伏為獨立國家的許多國家,並不反對持科索伏護照的人民前往旅遊,即是一例。

德國思想家韋伯將國家定義為「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還是無法解決問題。東非索馬利亞亂成一團,不符合這個定義,但被視為一個主權國家。索馬利亞北部的索馬利蘭1991年宣布獨立,情勢相對穩定,擁有自己的貨幣、護照等,較符這個定義,但連非洲聯盟都不承認索馬利蘭是國家。

聯合國會員國的地位也無法成為一國的定義。以色列1949年入會,但聯合國192個成員國有19國並不承認以色列,稱它是「猶太實體」。聯合國有三分之一會員國承認科索伏,但聯合國本身並不承認。

經濟學人再以台灣為例,指出科索伏因未被聯合國承認,因此仍在等待擁有自己的網域名、國際電話國碼、參與國際足球賽的機會,而台灣三者皆有,卻非聯合國會員。這無礙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台灣不但提供海地援助,歐洲議會且在三月表決通過,「強烈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ICAO與UNFCCC兩個國際組織。這顯示加入聯合國並非行使國家功能的必要條件。 
原文
poavosa全文翻譯 :這些特殊的「國家」

聯合報這一篇摘譯報導,從標題(經濟學人:台灣是國家 且很重要)就給了人一個錯誤印象: 經濟學人這刊物說台灣是一個國家,而且很重要。 光看聯合報的標題好像這篇報導是專門討論台灣,而且指出台灣是一個重要國家。

第一段說到:文中以台灣為例,指出台灣不但是個國家,且是重要國家,儘管台灣在外交承認上明顯居於劣勢。

而在原文裡面,真正開始提到台灣並以台灣為例子的,起頭是這樣:
Any attempt to find a clear definition of a country soon runs into a thicket of exceptions and anomalies. Diplomatic recognition is clearly not much guide to real life.

如果想對國家找個明確的定義,你很快就會找到一堆例外與異常。很明顯外交承認並不適用於現實生活。(poavosa 的翻譯)

所以作者的意思是,用外交承認這個條件並不一定能夠定義是一個國家與否,並且舉台灣為一個例子。他並且指出過去承認台灣的國家很多,現在很少,但是不管幾個國家承認,台灣還是一直都有參與國際社會。作者並不是直接要討論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指出儘管缺乏大規模的國際承認,台灣仍舊是以一個國家的姿態而生存,這一個現實。

而後原文作者繼續討論除了外交承認以外,其他定義一個國家的條件:
If diplomatic recognition is not the main thing that marks out a country, what does? Is it the ability to issue passports that are of some use to the holder, or simply actual control of a stretch of land? Again, the picture is cloudy. Legitimacy, physical control and the capacity to issue documents that other people accept don’t always coincide.

"如果外交承認不是界定國家的主要條件,那麼什麼才是呢?發出可用的護照,或是實際控制一塊土地?同樣的,答案仍然不清楚。合法性、實質控制並且有能力發放別國接受的證件並不一定會同時存在。"(poavosa翻譯)

這部分的討論,作者舉了科索沃、立陶宛、馬爾他騎士團以及梵蒂岡等作為例子說明。

接下來作者又提出,是否成為聯合國的一員,既不是作為一個正常運作國家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然後又用了沒能加入聯合國的科索沃與台灣為例子,指出雖然同樣是不能加入聯合國的國家,台灣卻又能擁有柯索沃所沒有的自己的網路國名、電話國碼、以及參加世界足球賽的資格。

關於台灣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條件與表現的討論就到此為止,作者的本意並沒有如聯合報的最後一段結論所說的:"這無礙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社會"。也就是聯合報的最後一段所給人的印象:經濟學人說,有沒有加入聯合國不重要啦,看台灣就知道了。

然而這原文的重點假如不是聯合報所說的,那到底是什麼呢?

How far a populated patch of land qualifies as a country is ultimately a subjective question for politicians; it will never be settled by lawyers in a way that everybody accepts. And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degrees of recognition—ranging from full diplomatic ties to virtually denying a state’s existence—gives governments a calibrated set of tools which can be used to reward good behaviour and penalise bad.

一塊有人居住的土地距離成為一個國家有多遠,這對政治人物來說終究是個主觀的問題,永遠都無法透過律師處理讓大家滿意。而有不同程度的承認這個事實,從全面外交關係到完全否認一個國家的存在,則讓各國政府擁有一套可以用來獎善懲惡的衡量工具。(poavosa翻譯)

重點就在聯合報一個字都沒有翻譯的這倒數第二段。

作者要討論的是"定義構成國家的條件",是這個問題"全世界有多少國家?"到底能不能有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而且副標題的後半就點出了"問題的答案出乎意料的難。" 這一段指出來,他認為這個問題畢竟是政治人物的主觀認定,很難在法律上找到一個大家都接受的結論。所以就台灣來說也就等於,台灣到底是一個國家嗎?不承認的說不是,承認的說是,這些都是政治人物的主觀認定。白話一點也就是說,胡錦濤認為台灣不是,對中國來說台灣就不是。索羅門酋長認為台灣是,對所羅門群島這個國家而言,台灣就是個友好邦交國。

而作者在這一段後半部的討論:"而有不同程度的承認這個事實,從全面外交關係到完全否認一個國家的存在,則讓各國政府擁有一套可以用來獎善懲惡的衡量工具。"就中國來講,從全面封殺台灣,到叫台灣自認中華台北就可以參加國際活動這個尺度,就是可以操縱台灣讓台灣乖乖聽話的工具。原文中的 to reward good behaviour and penalise bad 並不是指道德上的善惡,而是這些對於小國可承認多承認少的國家,想要鼓勵小國對其言聽計從的good behaviour,以及懲罰對其唱反調的bad behaviour。

作者舉了那麼多個不同型態的國家做例子,通通都是要證明他的看法:到底怎樣才算是一個國家,是不可能有一個標準答案的。這也是為什麼前文提到台灣,寫的是"Yet Taiwan is not just a country, but a rather important one."----會強調一個 "yet"起頭。作者所用的例子都是要來證明他的看法:國家如何定義可能是個永遠無解的問題,以及儘管無解卻必須要繼續無奈的國際現實。

也因此才會有原文最後一段,作者描述台灣、科索沃、馬爾他以及索馬利蘭等這些有人承認有人不承認,各自有其條件與限制的特殊國家,怎麼樣各自努力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這是悲哀的國際現實,也是台灣的無奈。

經常我們看到媒體說,台灣人缺乏國際觀,於是我們理應更關心國際新聞。然而,光是很認真地研讀像聯合報這個特殊翻譯版本的國際新聞,我們看到的國際和原文作者所看到的國際,到底有多遠的距離?
 
□ 〔 資料來源: 婆娑美麗的太平洋 | 引用網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owy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